偏远地区岗位常被贴上“躺平”标签,但真实驻村工作远非想象中轻松。从政策落实到民生服务,从矛盾调解到资源协调,驻村工作者需直面多重挑战。路鸽三支将详细描述基层岗位的真实日常,揭开“躺平”背后的现实图景。
“去偏远地区工作就能躺平”的传言,让部分人对基层岗位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。实际上,驻村工作者的日程往往被填满:清晨走访农户了解需求,白天协调项目推进,夜晚整理资料或参与紧急会议。暴雨天排查危房、调解村民纠纷、推动产业落地……每一项任务都需投入大量精力。所谓“躺平”,不过是外界对基层工作的片面想象。
民生服务的“多面手”角色
驻村工作者需化身“全能管家”。贫困户的医保报销材料需逐户核对,留守儿童的教育补助需跟踪落实,甚至村民家畜生病也要帮忙联系兽医。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务,直接影响群众对政策的获得感。一位驻村干部曾记录:单月处理民生诉求超50件,涉及医疗、教育、住房等十余个领域。
资源协调的“桥梁”功能
在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庄,争取项目资金如同“拼图游戏”。修路需协调交通部门,引水工程要找水利局支持,产业扶贫得对接企业资源。某驻村干部为引进茶叶加工厂,连续三个月往返县城与企业驻地,最终促成投资落地。这种“穿针引线”的工作,考验着耐心与沟通能力。
矛盾化解的“稳压器”作用
土地边界争议、邻里纠纷、历史遗留问题……驻村工作者常要充当调解员。在西南某村,两户村民因宅基地问题争执十余年,驻村干部通过查阅档案、走访老人,还原土地权属,最终促成和解。这类案例证明,基层治理需要兼具法律知识和乡土智慧的解决方案。
当驻村干部协助村民建成第一个电商服务站,当留守儿童通过远程教育接触优质课程,当滞销农产品通过直播打开销路,这些具象的改变重塑着基层工作的意义。一位驻村三年的大学生坦言:“看着村民人均收入从3000元增至8000元,所有疲惫都转化为成就感。”
偏远地区岗位提供的不是逃避压力的“舒适圈”,而是锤炼能力的实践场。路鸽三支认为那些顶着烈日丈量田地的身影,深夜整理扶贫台账的灯光,以及村民舒展的笑脸,共同构成基层工作的真实底色。在这里,“躺平”只是伪命题,唯有脚踏实地方能书写答案。